Von Von 居家生活微物瑣事
『雖然人生這階段很不容易,總是鬧哄哄,總是忙到不知道為了什麼,但還是要好好珍惜,因為在這階段孩子最愛妳,妳會想念它的。』- Von Von
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
《一張椅子拉近我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》
前陣子,我買了一張小躺椅,置於書房,便於午憩。
兒女進房見著,調侃說:『媽,妳這椅子是Therapy Chair(心理治療椅)嗎?』
這張椅子可躺可臥,又放在我書桌後側,看來確實像張Therapy Chair。
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
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
《女人啊!記住衣櫃裡要保留一件粉紅色》
「是嗎?其實我沒那麼喜歡粉紅色。」我淺笑回應,心裡卻不以為然。
坦言,我不喜歡被貼上「粉紅色」的標籤。
粉紅色讓我聯想到泡泡糖、棉花糖,還有那些風一吹便滿天飛舞的櫻花瓣。
彷彿我是個爛漫天真的女孩,嬌柔脆弱,需要別人呵護。
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
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
青春期的孩子還願意跟妳旅行嗎?
春假前夕,我跟先生臨時規劃一趟大熊湖三天兩夜小旅行,原想藉此多製造些相處時光,拉近親子距離,留下溫暖的回憶。
殊不知,兒女進入青春期後,對「家庭旅行」愈顯得意興闌珊,愈抗拒不從。 旅途中大小爭執不斷,氣氛緊張不已。這次的大熊湖之旅也不例外。第一天傍晚,女兒巴啦巴啦將這趟旅行心中不滿一股腦傾瀉而出。
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
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
二樓客浴輕改造
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
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
找尋自我,不如創造自我
我相信每個嬰孩在呱呱落地之前,大腦就被深深地刻印上一幅圖像——那是我們的熱情、嚮往和使命。
當我們學習說話時,那些圖像仍然在腦海中清晰可見。如果不受外界的干擾,這份熱情就會在我們日常活動中自然流露出來。細心陪伴和觀察的父母或許能隱約感知到這些圖像的存在。
然而,隨著年齡的增長,父母、學校、社會以及大眾意識開始干擾這些圖像,逐漸使這些圖像淡去。此時,這些圖像只能依附於外在事物,微弱地時不時招喚我們。
直到某一天,這些圖像再度清晰地浮現,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憧憬,發現了自己的天命,並決定真實地活出最原始的自我。
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
愛的語言
經營溫馨的家庭,一定要去了解家人們愛的語言,也就是他們能感受到愛的方式,有可能是傾聽、散步、共同嗜好、一起旅遊。
孩子們尚幼的時候,愛的語言常常是擁抱和陪伴。他們需要我溫暖的懷抱,並期待著與我一起渡過寶貴時光。
當我跟他們說:『來!媽媽抱抱。』『來!媽媽來說你喜歡的故事給你聽。』『來!我們一起來做有趣的事吧!』他們立刻滿懷愛意地迎向我,這樣的陪伴和投入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安全感來源。
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
母親重拾自我:七個思考方式
許多母親隨著孩子進入青少年後,都希望能為自己設下新的人生目標,開始重視自我。然而,長時間以來一直把家人放在首位的母親,卻早已遺忘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麼。
當一個人感到迷茫時,很容易不自主地被社會主流意識所淹沒,隨波逐流,看姊妹們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,最終擔心也沒把握後半輩子,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為了尋回多年迷失的自我,我曾嘗試七種方法來思考,現在我想與大家分享。希望大家在家務閒暇時能靜下心來思考屬於自己的答案:
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
母親的樣子
對於「如何當一位好母親」,這恆古的命題,在每次自省沉澱思索後,總沒有答案。傳統觀念社會期待下母親的形象太難做到,教養書鑽研再深,能貫徹的到底有多少?
很多人喜歡評斷母親這角色,給母親打分數。無論這母親是怎麼當的,只端看孩子的學歷及成就斷定她成功與否。孩子未來的每一步竟跟母親一生的價值成了一種牽制,兒女功成名就歸功于母親;身敗名裂則引咎于母親。
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
蠶蝕時光(上篇)

2020年那年春天,我家從鄰居友人那裏取得了約十四隻蠶寶寶。兒女依據牠們的外型特徵,取了不同有趣的名字,比方眉毛深濃的就叫蠟筆小新。
『取了名字就有感情了。』我向他們說道。
全家經過兩個月的觀察、餵養、照顧,最後親眼見證了牠們羽化成蛾的美妙生命。
相親相愛飛蛾夫妻交配後產下了好多的小小、圓圓、黃色的卵群後相繼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