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假前夕,我跟先生臨時規劃一趟大熊湖三天兩夜小旅行,原想藉此多製造些相處時光,拉近親子距離,留下溫暖的回憶。
殊不知,兒女進入青春期後,對「家庭旅行」愈顯得意興闌珊,愈抗拒不從。 旅途中大小爭執不斷,氣氛緊張不已。這次的大熊湖之旅也不例外。第一天傍晚,女兒巴啦巴啦將這趟旅行心中不滿一股腦傾瀉而出。
『都是媽媽一廂情願,我們根本不想來大熊湖這種地方。到底有什麼好玩的?在湖邊看夕陽也只有媽媽自己一個人喜歡而已,卻要拖著我們一起來。』
我愣在當下,一時語塞。暮色已逼近,湖面颳起了凜冽強風,一家四口前後在湖邊木棧道上沉默地走著,各自思索著各自的事,行腳的步伐遲緩又乏力。
此時,兒子一箭步快走到我身邊問:『媽,我有個朋友也在大熊湖跟家人渡假,我可以去找他嗎?』他帶著請求的語氣。
『現在這個時間點,為什麼還要找朋友?平常我們在家已經很少互動了,現在好不容易安排了一趟小旅行,你們的心全都不在這裡。這趟旅程對你們來說好像是一場折磨。』內心忍不住湧上一股委屈,頓時悲從中來,暗忖也許我不該再安排任何家庭旅行了。
女兒聽了我的抱怨,沒有慰言,反倒當下回我:
『你們安排旅遊前要提前說,讓我們一起討論,不是妳說去哪就去哪。放假後,我們也有自己的規劃,妳不能每次都要我們配合妳。』語畢,女兒頭也不回往反方向走去,獨自坐在湖畔的一根枯枝上,怏怏不樂。
我沉默,不想再與他們與多爭論。在兒女進入青春期後,我最常做的便是克制自己。
我們走到木棧道盡頭,那裏有座觀景台。我倚著欄杆,望向湖面,只見厚雲密佈,夕陽糊成一片,漸漸西落。
『這晚霞真不美麗啊!』我感嘆。
然而,靜靜回想女兒方才說的那些話確實中傷了我,卻也同時釋放了我,讓我明白『我也該學著放手了』。
接下來三日旅程,苦樂參半,有爭執也有妥協,有沉默也有笑聲;雖不完美,卻也平安順利結束。
回家後,我翻看旅行照片,發現歲月催逼下,兒女長大好快。這幾趟旅程中,我們經歷了無數爭吵、抱怨、冷戰,也慢慢從一次次磨合裡,彼此調整。我逐漸明白已經長大的他們渴望自由自主,討厭旅行中被關注、被管束、被指令。
如今每一趟家庭旅行對我來說已是一場「從控制走向放手」的修煉場,我必須將自己調整從旅行的主導者變成同行者。
我為此歸納出四點『與青春期子女快樂出遊的準則』,分享給有同樣困惑的父母,讓家庭旅遊不再出現「孩子在身邊,心卻不在」的情境:
1. 與孩子一同提前參與規劃。列出想造訪的景點、美食、紀念品清單,邀請他們一起討論。過程的參與感會讓他們更期待旅行。
2. 住宿安排須考慮隱私空間。旅行疲憊後,孩子需要有獨處的時光及空間。因此,在經濟許可下,盡量安排孩子有自己的房間。
3. 不強迫時時刻刻團體行動。若孩子想分散行動或不隨行都沒關係,只要約好集合地點及用餐時段即可。
4. 父母也要安排自己的放鬆時光。旅途中,不要一直忙著顧孩子,妳也可以獨自追劇、做瑜珈、跑步、看書、睡覺,放鬆自己的心情,不要因為孩子不在身邊,感到落寞。
家庭旅行的意義,從來不只是製造親密時光而已。它更是像一面鏡子,影射出我與孩子們的關係及現況。提醒著我們放下安排一切的控制慾,學會溝通、放手,才能讓孩子從旅行中去享受探索世界樂趣。
請尊作家的文章版權,如果要轉載者,請註明出處,切勿抄襲盜用。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